新闻动态

news

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校新闻>

栏目

外语类高校,搭建“一带一路”沟通之桥

发布日期:2021-05-25 17:39:00

语言先行 服务相关国家交流全方位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加强中国与相关各国的交流往来,在增进友谊的过程中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向全方位、多领域方向延伸,对语言文化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也赋予了我国外语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新的使命。
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在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互通、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定位,部署了推动高等学校完善外语语种结构、培养和储备关键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促进语言资源开放与共享等各项任务。
“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文化交流先行。我国的外语教育和汉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和储备大量既熟悉“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又了解其国情和文化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通过汉语教育加大全球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力度,通过华文教育提高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语水平和文化认同,更好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实践创新 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作为具备充分语言优势的外语类高校,服务国家需要、服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教育文化交流是题中之义。同时,化解教育供需矛盾,建立并完善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结构,也要求外语类高校站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探索多层面的国际教育合作形式,通过创新办学理念、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开拓“外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新途径。
同时,立足于终身学习理念,外语类高校也应该积极响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与互动机制——按不同领域团队、不同受众特点将各类教育资源按需共享,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学制、不同方式的外语教育服务,开创并实践政府部门、企业、院校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机制。借助这一机制,外语类高校才能够专注于为合作单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提高各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新要求,有效助力我国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借助自身的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不断加强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研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学校加大与地方政府、国家部委、“一带一路”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综合型涉外人才,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办学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文明互鉴 提升国际交往新高度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的诞生和繁荣便离不开多元文化的深层次交融。“一带一路”倡议经过3年多的实践,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彰显了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有效推动了不同文明的汇聚和交流、融通与互鉴、繁荣与发展。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进步的导航仪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必须要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国内外“官、产、学”各界多层面的沟通与合作。
为主动承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责任,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外语类高校应该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化、全面化,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方向从语言交际功能向文化联通功能的拓展。通过与国内外不同机构的深入合作,大学可以将国家发展需求与各领域世界前沿研究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布局、课程设计、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革新。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培训课程和合作项目,使不同理念在合作交流中不断重组和创新,形成与相关国家内在的文化良性互动,推动大学、社会、民族、国家间的文化深度交流。
未来,我国外语类高校应紧抓“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挥外语教学优势,把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同管理服务有效结合,开拓能够应对多元文明交流往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化搭桥、语言铺路,更广泛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花结果。
本文来源:央广网
作者:贾德忠
Baidu
map